合作交流

东盟教育交流

当前位置: 首 页 > 合作交流 > 东盟教育交流 >正文

打造品牌 描绘教育交流多彩画卷 ——对话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长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8-23 作者: 浏览次数:

“说到与贵州的缘分,还要从‘第十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的一首预热歌曲《贵州恋歌》说起。”2017年,来自柬埔寨的陈小黄因这首歌来到贵阳,并幸运地获得了中国政府奖学金。经过一年的语言学习,她顺利通过中文五级考试,正式修读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课程。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虽然还未毕业,但落户柬埔寨的中国企业却已向她抛来了“橄榄枝”。

像陈小黄这样的“交流使者”还有很多。15年来,他们“走进来”“走出去”,共同描绘教育交流的多彩画卷。

进入“十四五”,“交流使者们”如何再续“黔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前景怎样?下一步又有哪些安排?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专访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长、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邹联克和组委会执行秘书长刘宝利。


图片

第三届中国—东盟国际艺术暨教育成果展

“未来五年,我们将全力办好四个层面的品牌活动,倾力构筑七大合作平台,做实各类项目,着力建设三大高点,聚力打造四类成果实化基地,让教育交流周成为长期性、制度性、可持续性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人文交流合作平台。”邹联克信心满怀,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以下简称教育交流周)未来可期。

建立长效机制 办好四层活动


“具体而言,就是从国家、国际组织、校际和全年期四个层面,围绕教育交流合作一条主线,选准一个活动主题,打造一串成效亮点,办好教育交流周各项品牌活动,建立形成长效机制。”


邹联克说,既要推动国家层面的教育交流合作项目落户教育交流周平台,对已有传统品牌项目持续深耕、创新发展,形成“大品牌”项目效应,又要继续深化与“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中国—东盟中心”等国际组织层面的合作,充分借鉴相关机构和组织在教育、文化和体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与国外政府部门、教育机构、民间组织和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同时,务实推动校际层面精品项目在教育交流周平台举办,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和联盟在教育交流周平台上持续举办“中国—东盟百名校长牵手未来”和“大学校长论坛”等有影响力的项目活动,尤其重点支持提升高校“双一流”建设和职业院校“双高”建设能力的创新项目。围绕校长对话、合作办学、校际交流、职业技能大赛等开展项目活动,并继续办好“教育合作与人才交流洽谈会”“职业教育博览会”“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对话、“中国—东盟教育培训联盟论坛”“大数据教育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加快培育具有国际化、专业化和群众广泛参与的教育及人文交流会展、竞赛类品牌项目活动。


此外,还将加强对全年期活动的引导和指导,着力在深化务实合作和推动教育交流周开幕期间项目落实上下功夫,持续提升交流活动举办热度,确保交流周活动全年举办不落幕。


拓展深度广度 构筑七大平台


刘宝利表示,“十四五”时期,贵州将倾力构筑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平台、中国—东盟高等教育交流平台、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交流平台、中国—东盟青少年交流平台、中国—东盟教育合作与人才交流平台、中国—东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一带一路”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持续拓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第三届中国—东盟国际艺术暨教育成果展


在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平台方面,将积极探索教育交流周与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相结合发展,做实中国和东盟人文交流合作项目,利用好各地文化和旅游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博单位、民间团体、文化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资源,凸显东盟元素和特色,打造人文交流品牌。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交流平台则将发挥教育交流周平台优势,鼓励支持中国和东盟高校积极开展校际交流,围绕校长对话、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科研协作、师生互访、学生互换、学分互认、语言学习等方面,推进务实性合作,积极引进“985”高校和世界名校优质资源提升贵州高等教育质量,做实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项目,为中国和东盟各国高校加强校级合作提供平台。


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交流平台打造方面,将鼓励中国和东盟国家职业教育院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和国际产能合作,做实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加强与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提供技术研发、工艺改进、产品升级、管理咨询等服务,加快培养适应中国和东盟企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与企业及产品国际化发展相配套的发展模式。


“中国与东盟在共建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青少年的相互认同感无疑是重中之重,是决定未来发展的关键。”刘宝利说,要充分发挥中国—东盟青少年交流平台的作用,在语言、文化、艺术、体育等领域,开展一系列双方青少年参与的面对面交流对话、互学互鉴活动,做实中国—东盟青少年交流合作项目,增进相互交流和友谊。


同时,还将完善中国—东盟教育合作与人才交流平台,持续扩大与东盟各国在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旅游等领域的政府部门、机构、学校、企业、学术团体等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一系列品牌项目,提升中国—东盟教育合作与人才交流合作项目水平。


此外,还要建立中国—东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软硬件资源和相关技术人才优势,做实中国和东盟相关政府部门主导、市场参与的大数据交流合作项目,建立科学的信息共享机制,为项目建设、产业集群等区域合作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


“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教育和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刘宝利表示,今后将拓宽交流周,并引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渠道和优质资源,开展校际交流与合作、人才培养、青少年交流、学生互换等务实性合作项目,提高双方教育质量和水平,并服务贵州及区域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丰富合作内涵 建设三大高点


数字化课程、技能竞赛培训、国别区域研究……


邹联克说,“十四五”期间,贵州将继续加大与东盟以教育为主题的交流合作,高质量推动合作项目开展,高质量做实交流周旗舰品牌,夯实教育交流周在国际数字化课程平台、国际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培训平台和国别区域研究等高点地位,让教育交流周成为中国与东盟教育交流合作的高地之一。


图片

教育交流周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建设国际数字化课程平台高点方面,贵州将通过建设“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数字化课程平台,扩大在线教育的国际辐射能力,建立中国特色国际课程开发推广体系。同时统筹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联合开发,借助贵州“一云一网一平台”建设工程,在教育部指导和支持,以及有关科技企业、教育机构的技术支撑下,搭建和打造一整套完备的“一带一路”国际数字化课程平台,为后疫情时代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向东盟及“一带一路”国家输出优秀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国际标准课程体系和开发推广探索路径。


在建设国际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培训平台高点方面,贵州将充分发挥中国—东盟(清镇)职教中心和清镇职教城作用,以清镇实训中心为核心,搭建“一带一路”国际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形成品牌赛事,逐渐扩展赛项赛道,不断扩大交流周在提升国际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作用,做强交流周活动品牌影响力。同时,依托教育交流周永久落户贵州的有利契机,围绕服务中国和东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目标,适时创办首个中国西部建设、首个以引进东盟国家教育资源为主、首个同时引进多国教育资源联合办学的具有独立法人机构的“中国—东盟职业技术应用学院”,为提升西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加强同东盟国家开展教育交流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夯实教育交流周在国际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培训平台方面的高点地位。


“还要大力支持国内高校做好国别和区域研究,打造国家和地方教育对外开放新增长点,做好中心、基地‘一体多翼’布局。”邹联克说,要通过发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作用,推进建设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战略研究中心,以信息、数据及研究成果提升国内高校智库建设水平。统筹国内外高校资源和特色优势,孵化挂牌设立一批新的、符合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基地。要遴选优质项目挂牌“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并纳入统一管理,给予政策、资金、项目等支持。


促进开放共享 打造四类基地


“为进一步扩大教育交流周的项目成果,助力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建设一批涵盖‘五育人’功能、实践实训+培训功能、研学+交流展示功能和国别区域研究功能的成果实化基地,促进资源开放共享,夯实合作基础。”刘宝利说。


图片

中国—东盟青年携手未来论坛


具体而言,就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贵州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的高校及职业院校资源,依托校园现有文化场馆等,挂牌建立五育并举的育人基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


同时,以贵州清镇实训中心和清镇职教城的职业院校为依托,精心打造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和培训基地,加大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与东盟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合作,推动师生互换交流、学生实践实训、师资培训、项目合作等深入开展。


在交流展示基地打造方面,刘宝利表示,要着重围绕青少年语言文化、美育研学、艺术交流展示、文化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等,与地方连线互动。并结合青少年交流的特点和交流展示活动资源,做好基地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例如着力推动荔波·洪江和白云·蓬莱仙界青少年美育研学基地的内涵建设等。


“开放共享离不开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及服务。”刘宝利说,“十四五”期间,贵州将围绕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培养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服务开放发展需要,支持引导高校重视国别区域研究,主动加强对外开放需求对接,加强高校涉外研究中心、基地建设和研究人员队伍建设。推动成立由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外交部、教育部共同设立的“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战略发展研究中心”,并牵头整合国内高校国别区域研究力量,深入开展与东盟及“一带一路”国家为重点的、以教育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发展研究,打造智库新亮点。


此外,在已建的“十大联盟”和“十大中心”基础上,还将引导国内高校积极参加教育交流周平台联盟(中心、基地),督促教育交流周平台联盟项目活动开展,推动各联盟项目成果落地,助推国内高校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任务协同推进 确保落地开花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


两位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推进中国和东盟国家相互政策的协调,整合双方在税收、土地、货币和金融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适时研究出台针对性和分层级配套政策,注重与相关国家的政策需求相衔接,形成政策有效承接和执行。


图片

教育交流周活动丰富多彩


在国际层面,积极对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国际金融体系,综合使用中国—东盟合作基金、亚洲区域合作专项资金等区域合作基金,及我国对东盟国家双边、多边援助,支持教育交流周平台框架下相关项目。


在国家部委和省级层面,将积极争取教育部、外交部和地方省委、省政府提供的专项政策支持,如设立专项资金增加东盟学生来中国留学奖学金的支持力度,鼓励中国高校师生赴东盟国家交流、学习和研究。开展面向东盟的教育及技术培训,多方面全方位开展与东盟国家的教育交流活动。同时,积极争取人社部、国务院侨办等资源,探讨举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华文教育论坛等活动,适时推动设立面向东盟的教育培训专项资金和青少年交流合作基金。


在民间层面,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企业家通过教育交流周这个平台寻找商机、选好项目,加大投入、互利共赢,让政府拨款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通过多层面投入,让教育交流周经费来源更广更足。


此外,还要对“领导决策机制、对外联络机制、活动举办机制、项目落实机制、信息联动机制及日常运行机制”等六个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围绕重点任务,强化外向型和复合型专门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宣传舆论环境,落实各项协议,让教育交流周各项任务落地开花。

 

总访问量:

|

今日访问量: